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CR实验室在选址布局、环境控制、设备配置、人员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均有严格规范,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具体要求如下:
一、选址与布局
- 独立性与通道设计
- PCR实验室应独立设置,避免与其他普通实验室套叠或通道交叉,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 实验室内部应划分试剂储存和准备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等功能区域,各区域在物理空间上完全独立,并设置独立的缓冲间和PCR走廊。
- 人员更衣间应配备,不同区域工作人员服装可顺利获得颜色区分,防止混淆。
- 区域隔离与标识
- 各区域应设置明确标志,设备、清洁用具标记清晰,不得混用。
- 区域间传递试剂及样品应顺利获得传递窗完成,确保单向流程。
二、环境控制
- 温湿度要求
- 实验室温度应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保持在30%-70%,确保仪器运行稳定和试剂活性。
- 通风与压力控制
- 采用机械通风,避免自然通风和循环风,空气流向按试剂储存和准备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顺序设计。
- 配备负压排风装置,核心区域负压不小于-10Pa,防止扩增产物泄漏。
- 各区域压力梯度设计:
- 试剂准备区:正压5-10Pa,防止外界污染。
- 标本制备区:负压-10Pa,保护人员和样本安全。
- 扩增区:负压-15Pa,减少气溶胶污染。
- 产物分析区:负压-20Pa,防止产物扩散。
三、设备配置
- 核心设备
- 温控设备:冰箱、恒温水浴等。
- 水净化设备:纯水仪。
- 消毒设备:紫外灯、高压锅。
- 分析设备:核酸蛋白分析仪、制冰机、微波炉等。
- 生物安全柜:标本制备区优先配备B2型,避免核酸交叉污染。
- 核酸扩增热循环仪:扩增区核心设备,配备稳压电源或UPS。
- 辅助设施
- 传递窗:实现区域间物品单向传递。
- 紫外灯:功率≥1.5W/m³,定期监测辐照强度。
- 洁净洗手池、紧急喷淋装置、洗眼器:水龙头为感应式、肘开式或脚踏式。
四、人员管理
- 资质要求
- 检测技术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年以上实验室工作经历,并持有基因检验相关培训合格证书。
- 防护措施
- 工作人员应穿戴一次性工作帽、手套、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等。
- 操作过程中需戴手套并经常更换,减少走动以降低污染风险。
五、制度建设
- 操作规范
- 制定岗位职责、标准操作规程、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个人防护等制度。
- 建立可疑标本和阳性标本复检制度,确保结果准确性。
- 培训与应急预案
- 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实验室检测安全管理知识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
- 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污染处理、设备故障等应对措施。
六、消毒与清洁
- 日常消毒
- 桌面、台面、地面定期消毒,实验后采用房间固定或可移动紫外灯照射消毒。
- 生物安全柜、试管架、实验台面等设备需消毒处理。
- 废物管理
- 建立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分类收集、安全处置、达标排放。
- 详细记录实验操作过程、结果和数据。
七、质量控制
- 结果验证
- 对扩增产物进行凝胶电泳或其他检测方法,确保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
- 设备与试剂校准